科举考试起源于汉朝,隋朝时正式设立股票小账户配资平台,唐朝开始确立,宋朝完善,到了明清时期逐渐盛行,最终在清朝光绪年间被废除,历时长达1300多年。
从隋炀帝设立科举考试以来,这一制度经历了不断完善。到了唐朝,科举不仅设有文科的多个考试科目,还新设立了武举。武举首次设立于唐朝长安二年,由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创立。它为那些具备军事才能的有志之士提供了展示的机会,也增强了朝廷的军事力量,使朝堂不再仅是文人治理的天下。这一文武并重的制度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,并在后来的盛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武则天的统治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。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,她连接了唐朝的两个盛世:贞观和开元,为唐朝的辉煌奠定了基础。她不仅是政治上的杰出人物,还具备深远的战略眼光。她非常重视国防,打击民族叛乱,巩固国家安全。她在治国理政方面的革新之一,就是创立了武举,重视选拔军事人才。
《唐会要·尚书省诸司下·兵部待郎》记载:“长安二年正月十七日敕:天下诸州宜教武艺,每年准明经、进士贡举例送。”这一命令标志着武举制度的正式开启。
展开剩余76%不过到了唐德宗贞元年间,武举开始遭遇停顿。谏议大夫田敦提出武举每年选拔数百人,认为这些武举人出入皇城过于频繁,可能引发不必要的混乱。因此,德宗决定暂停武举,直到十年后才恢复。暂停期间,文武并用的选拔方式受到了影响,导致了朝廷中一些消极现象的出现。最终,元和三年,武举得以恢复,并逐渐成为各朝选拔军事人才的重要手段。
唐朝的科举分为定期举行的贡举和不定期的制举,其中贡举又分为文科和武举。文科由礼部主办,被称为“礼部试”;武举则由兵部主办,被称为“兵部试”。武举的考试结构与文科相似,也分为举送和省试两个部分,但作为新创设的考试科目,武举有其独特的形式和内容。
举送:指的是各地的学府和州府将合格的武举生送到尚书省参加省试。各州府负责考核候选人的军事才能,主要通过长垛、马枪、翘关和擎重等项目来测试他们的勇武与智谋。合格者将进入省试环节。
省试:通常在每年秋冬举行,武举人需随各地的“朝集使”一同赴京。到达京城后,他们会先完成一些礼仪,然后参加兵部试。这些武举人考试的项目包括射箭、骑射、马枪、步射、才貌、言语、举重等,具体标准和规则根据时间的不同也有所变化。
其中,长垛测试的是考生的远程射箭能力,要求射手准确地把箭射入不同区域。骑射是考生骑马射箭,目标是精准射中目标。马枪要求考生骑马并运用长枪击中目标,测试他们的骑术和枪法。步射是步行射箭,考察考生的精准度。举重则是考验武举生的力量。
除了这些体能和技能测试外,武举还注重考察考生的身高、语言表达及神采。身高达到六尺以上是上等,语言神态充满活力和表现力的为上。
除了定期的武贡举,唐朝还有一种不定期的武制举考试,分为谋略、才艺、平射和筒射四项,主要考察考生的综合军事素质和智谋。
武举的考试通过后,武举人可根据其成绩和资历被任命不同的官职。这个制度在历代封建朝代中得到传承,并且每次经历废止或复兴。唐朝武举的确立让文武并用的选拔制度深入人心,也为后来各朝的军事选拔提供了借鉴。
总体来说,唐朝武举制度不仅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创新,更为朝廷提供了大量的军事人才。它的出现为中国历史上的军事选拔模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,并且影响了后来的封建王朝。
发布于:天津市赢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